
那天和朋友聊天,她提到一個讓自己困擾很久的情緒模式:她非常在意媽媽的想法。矛盾的是,她明明很想擺脫這種在意,但只要媽媽說的話和她立場不同,她就會莫名地生氣。
她發現自己常常被媽媽的一言一語牽動,但卻又沒有辦法真正放下。這種拉扯讓她覺得很無力。
我們繼續聊,才慢慢談到她小時候的故事。
從童年的愛開始
她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,所以最受阿公阿嬤疼愛。每到禮拜四晚上,她會打電話給阿公;隔天一大早,阿公就會從鄉下搭公車到市區,等孫女下課,再帶她回去。
在阿公阿嬤家,想吃什麼、想買什麼,總是能被滿足。可是回到原生家庭就不一樣了。爸媽白手起家,工作忙碌,還要照顧兩個姐姐,對她的要求自然比較嚴格。
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比不上姐姐們,常認為自己不夠聰明。媽媽對她的言行舉止,也經常帶著不滿意。於是,她在家中感受到的愛,和在阿公阿嬤家相比,差距非常大。那時候,她心裡常冒出一個疑問:為什麼媽媽不能像阿公阿嬤一樣愛我?
這個疑惑,也埋下了她後來對「愛」的錯誤定義。
信念的陷阱與重寫愛的定義
聊到這裡,另一個朋友突然脫口而出:「我知道了!因為你覺得愛=溺愛!」這句話立刻點中了核心。
她的信念就是:如果在討愛的時候沒有被滿足,就代表對方不夠愛自己。於是,只要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,她就會生氣。
例如,有時候她會故意測試男友,看對方會不會買東西給她。就算男友沒有真的買,但若有哄哄她,她就覺得OK。但如果男友完全沒有反應,她就會立刻覺得不被重視,甚至開始耍脾氣。這其實不是任性,而是童年「愛=溺愛」的信念在作祟。
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對「愛」的定義,幾乎都來自童年的經驗。原生家庭怎麼對待我們,就成為我們最初認識愛的方式。
有人覺得愛=批評,因為父母總是以「為你好」為由不斷挑剔;
有人覺得愛=痛,因為體罰時被告知「我是為你好」;
有人覺得愛=犧牲,因為父母告訴他「如果你不這樣做,我們會很苦」,讓孩子過早背負起責任。
當一個人在童年有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,那部分的「內在小孩」就可能一直無法長大。他會不斷出現在成年後的生活裡,透過各種方式索取愛。例如:
- 你的伴侶經常批評你,但你卻覺得那是關心;
- 你害怕進入關係,因為你認為愛一定會帶來痛苦;
- 你努力做很多事,卻只是希望被看見、被愛;
- 你不斷犧牲自己,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,卻忽略了自己的生活。
這些其實都是限制性的愛的定義在影響我們。
如果我們還在依賴童年的定義活著,就會不斷把「不被滿足的那個孩子」帶進成人世界,讓關係陷入重複的劇本。
所以,關鍵不是去要求別人改變,而是我們能不能先重寫自己心裡那份「愛的定義」。只有這樣,內在小孩才能真正被安撫,而我們也才能用大人的力量去愛、去承擔,活出更自由的自己。
延伸思考:你覺得你自己對愛的限制性的定義是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