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近一直想到一件事,很想跟大家分享。我知道內容可能會 trigger 到很多人,所以請小心閱讀。然後我們先打勾勾說好了,這裡沒有任何批判,只有想要看見盲點。
跟大家分享我以前一個故事。
當初剛回媽媽的公司上班時,我什麼都不懂。不管是商業、客戶溝通、行銷策略,我真的一竅不通。每天坐在辦公桌前,都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一樣。
我非常不喜歡那種「什麼都做不了」的無力感,所以開始在網路上拼命找答案。
因為家裡是傳統製造業,公司員工幾乎都是看我長大的阿姨們,大家都在那裡工作超過十年。我那時候很想替公司帶來一些「新的」、「年輕」的能量。看到一些很老舊的格式、系統,我就整個受不了(現在回頭看,我真的覺得:拜託我那時候懂個屁)。但那時候的我,就是很想替公司做點什麼(一部分可能也是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,但這不是我今天想聊的)。
而我覺得年輕人最會的,就是行銷。於是我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,也開始認識一些二代朋友,看他們在做什麼,於是自己也跟著學。
那段時間我上了大量的課,不管是自己行業相關的,還是網路行銷的,我都拼命去上,也認識了很多名師和業界厲害的人。在那個學習過程中,我比學生時期還認真。我甚至問自己:為什麼學生時期沒這麼用功?後來才發現,因為以前是為了成績而讀,現在是因為「真的想做出改變」而學。
說這麼多,是想帶到最核心的那件事。
每次上課,我都會跟老師拍照。一年後,我回頭看那段時間,覺得自己真的學到很多,就把所有上課的照片整理起來,發在自己的臉書。
其中我寫了一段:
「覺得以前當學生的時候,上課起來都還沒有那麼認真過。後來想一想,覺得完全是因為應用的問題。在學生的時候,不會用到就不會認真學,出社會了之後,學東西比較有方向,而學到的東西就是你吃飯的工具。我常常都覺得有過實作之後的學習力是更加倍的。另外我也發現,挑好的老師也是很重要,不僅是專業程度要夠,還有必須要會教。很慶幸今年遇到很多老師都覺得有如遇到貴人,不僅是工作上或未來自己發展上都很受用。」
但沒多久,其中一位老師在他的臉書上分享了一段話。我忘了原文,但大意是:「上很多課是一回事,能不能真正運用、真正學到,又是另一回事。」
那時候我看到,真的覺得被戳到。雖然他不一定在講我,但我自己對號入座了。
為什麼被戳?因為我覺得被說中我內心底層的恐懼了。
以為努力在學,其實我在逃避不會的地方
老實說,那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很會行銷,幫公司建立了門面、帶來曝光、官網流量變好、詢問變多。這些都是真的,但同時我也知道:我對公司的專業領域還是理解得非常少。公司一些製程問題,我根本無法解決。我覺得自己很像是在「裝懂」,沒有真正解決核心的問題。
後來我離開公司,開始做希塔療癒,剛好可以發揮行銷、美感、設計的能力,佈置好門面、讓大家願意走進來,這些我都做得還不錯。
但我又走進一模一樣的老路:開始瘋狂上課,覺得自己不夠好、學得不夠多,想把希塔療癒所有課程都上完。看別的療癒師會這個會那個,我也跟著報名各種課。
而就在這段不停上課的期間,我記得有一次去上一位國外老師的課。他的知識量真的爆炸,我超級喜歡他的內容,也有很多台灣的療癒師非常崇拜他。上課時,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:「你們亞洲地區的學生有個特色,你們非常認真、非常渴望知識,但真正需要磨練的,是你們的療癒能力。」 當下我真的愣住。那句話像是把我心裡那塊不敢看的地方,直接戳了出來——因為我知道他講得完全沒有錯。
說穿了,上完課只是代表「你有那堂課的知識」,不代表「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」。
真正的能力,不是靠上課堆出來的
我也看過很多人到了導師課還不會挖掘,或拿到很多高階證照但在練習時看不出療癒的深度。甚至有些課程,我很清楚知道,它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幫助任何人。
希望大家不要誤會,我不是在批評上很多課或拿證照的人——因為我自己也上了很多。我只是想回頭看看自己的路,然後想對當時的自己說:
「還不會沒有關係。沒有人一開始學就會、就懂全部。但你完全不需要因為別人上什麼課,就覺得自己也要。真正重要的是鍛鍊自己的能力。」
這幾年下來,我才真的理解:
上課可以給你知識,但不一定會給你智慧。 智慧是從經驗累積出來的,需要時間,也需要實踐。
對希塔療癒師來說,更需要持續與造物主連結,讓造物主教導我們。
在造物主面前,我們都還是幼幼班。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理解像大學教授那樣深的東西,我們會先從 1、2、3 和 ㄅ、ㄆ、ㄇ 開始。這沒有什麼好羞愧的。每個人都要從 0 到 1,再從 1 到 2。
而這需要時間——但偏偏,這正是我們最沒耐心的地方。
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一種迷思:上越多課就越厲害。 但上課不等於能力變好。 上課只是上課。真正的能力,是練習出來的,是一次又一次嘗試累積的。
有時候我們在身心靈圈,想要去學習一個東西是因為「大家都在學」,或是覺得「上課就能提升自己」。某種程度上,沒有錯。但真正的提升,是把所學運用在生活裡,讓它真的改變你。那才叫真正的進步。
如果這篇文章有戳到你,很抱歉讓你不舒服。我真的沒有想要批評誰,只是想指出一個我們都可能需要調整的盲點。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,不需要羞愧。
但願我們都能更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,然後走正確的道路,並且更有耐心的對待我們的成長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