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的個案療癒中,我發現很多人最常需要被療癒的主題,就是「自責」,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攻擊和批評。
我們台灣人真的很容易自責,習慣到你可能每天都在做,甚至已經阻礙到你自己,卻完全沒有察覺。又或者,你已經把它當成一種「應該」,覺得這叫自省、叫負責,甚至覺得這樣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沒錯,我相信自省很重要。我們需要看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,才能越來越好。但自責跟自省是完全不同的:自責讓你沈在過去、懊悔裡;而自省,是讓你思考「那我下一步可以怎麼做」,讓你能持續往前走。
在華人社會裡,很多人都是在打罵或權威式教育中長大。我們很習慣被批評,長大後也會習慣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。
我看到很多狀況是:當一個孩子常常被批評,他真的會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。尤其當父母把人生的壓力、問題、情緒都丟在孩子身上,孩子就會開始相信——是不是我真的有問題?是不是都是我造成的?
有些人在這樣的環境長大,自尊心會被壓得很低。
有些人則因為太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,乾脆把自己藏起來。他們會在暗中自己努力,把痛苦全部吞下去,只為了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。
甚至,他們的潛意識會相信:
「只要我先罵自己,我就不用聽別人罵我,也不用面對他們可怕的情緒。」
還有人會覺得:
「只有當我懲罰我自己,我才值得被原諒。」
在華人文化裡,我們很喜歡謙虛的人。謙虛本來沒有不好,但有時候我們會把「謙虛」跟「自責」混在一起——用自責來感覺自己是在謙虛。很多人甚至在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時候,會先自嘲、把自己講得很低,甚至先批評自己。他們覺得:只要我先把自己罵完,別人就沒有機會再罵我了。
你知道嗎,我們的身體細胞會對「熟悉的情緒」產生習慣。如果你習慣被批評,你的細胞就不懂「被鼓勵也可以往前進」這件事。當你收到愛和鼓勵時,細胞甚至會覺得怪、覺得不自然,開始懷疑、覺得彆扭,或直接拒絕別人的肯定——即便這看起來多麼矛盾。
所以我們需要回頭看,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,讓我們變成這樣。看清了,我們才能真正停止這些模式。同時,我們也需要在行動上練習——開始鼓勵自己、誇獎自己,讓身體重新習慣什麼叫做「被愛著往前走」。
那個曾經需要支持的小孩,雖然當時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愛與鼓勵,但現在,我們可以慢慢成為那個照顧他的人。這些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習慣一直向外求,希望有一天努力能被看見、被肯定、被愛。
但其實,你根本不需要再等待。
因為你一直都在自己的身邊。
你可以開始轉換自己的模式:
當你發現自己開始自責時,有意識地停下來,然後有意識地去轉換那些感覺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愛自己吧



